彩云南瑞弥渡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餐区一角
每日膳食营养餐
彩云南瑞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根据中心老人的健康档案,按照营养管理的要求合理搭配,提供一日三餐基本的日常生活饮食保障。采用分餐的方式,根据老人的口味习惯选择,合理进食,既能够保障营养均衡,又不会导致铺张浪费,更能杜绝老人间相互疾病的传染。结合老人少吃多餐的需要,下午时段各中心还提供茶点、小食的免费供应,可充分保持老人血糖不会过低。每餐菜品也有多种选择,两荤两素一汤的选择,完全满足老年人的能量需要。
彩云南瑞弥渡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餐区一角
每日膳食营养餐
彩云南瑞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根据中心老人的健康档案,按照营养管理的要求合理搭配,提供一日三餐基本的日常生活饮食保障。采用分餐的方式,根据老人的口味习惯选择,合理进食,既能够保障营养均衡,又不会导致铺张浪费,更能杜绝老人间相互疾病的传染。结合老人少吃多餐的需要,下午时段各中心还提供茶点、小食的免费供应,可充分保持老人血糖不会过低。每餐菜品也有多种选择,两荤两素一汤的选择,完全满足老年人的能量需要。
专家解读之四:《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医养结合迈向高质量发展
专家解读之四:《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医养结合迈向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7-29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六个维度15个方面对进一步推动医养结合工作作了部署,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医养结合工作发展的总体方向、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为新时期医养结合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一、医养结合关乎居民养老的核心诉求,事关两大战略的顺利推进
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健康需求,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降低老年人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是人口老龄化快速进展、老年人口规模迅速增长背景下实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也是近些年居民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核心诉求。在慢性病已成为我国主要疾病负担的背景下,中老年人群特别是老年人成为主要健康风险人群。高度重视老年人医疗需求的满足,做好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事关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养老发展需要充实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健康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需要重点关注老年人群。推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千家万户福祉,关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推进。
二、《指导意见》是对医养结合当前面临突出问题的系统回应
《指导意见》分别从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推动机构深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优化服务衔接、完善政策支持、多渠道引才育才、强化服务监管六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的15项举措。这六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分别对推进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是什么、要完善的基础准备包括什么、需要哪些必要的配套措施、人员队伍如何充实以及如何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这五个关键问题做了回应。这些回应,是在总结近些年我国快速推进的医养结合试点经验基础上,针对凸显的矛盾和未来发展趋势,以问题为导向做出的系统解答,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推动医养结合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实现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有赖于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的实施落地
从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指导意见》提出了各领域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
当前,我国大部分老年人在家中进行养老。基于这一现实,《指导意见》将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作为首要目标提了出来,并明确了积极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和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两项重点任务。
积极提供居家医疗服务,聚焦失能、失智、慢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以家庭病床和上门巡诊等为手段,通过完善相关服务规范和工作流程,确保这些重点人群在家中能够获得所需的医疗服务。同时,借助技术进步支持,鼓励以“互联网+”等创新方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健康和护理服务。
增强社区医养结合能力,聚焦通过机构建设和资源整合,提升社区为重点老年人群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能力。同时,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项目、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做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等也成为完成这一重点任务的具体抓手。
在近些年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基础上,《指导意见》提出了推动机构深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目标,包含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和提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两项重点任务。
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聚焦通过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站点、开展上门医疗服务等方式,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同时,利用设施建设、转型发展等方式,积极推进康复、护理等老年人需求巨大的服务内容的开展。此外,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强化服务规范和管理,也成为实施这一重点任务的具体措施。
经过持续努力,我国养老机构中有医疗服务的比例已超过了90%。以此为基础,《指导意见》聚焦通过增加护理型床位建设、提升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签约服务质量、继续加强养老机构内部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三方面的具体措施,推动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的继续提升。
医养结合的推进,涉及医疗、养老、社区、产业等多方面内容,做好不同系统之间的服务衔接十分重要。在优化服务衔接上,《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医疗养老资源共享和积极发挥信息化作用两项重点任务。加强医疗养老资源共享,包括统筹服务设施布局、推进机构毗邻建设、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联体管理、鼓励基层探索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转换机制等多项具体措施。积极发挥信息化作用,既包括健康信息系统和养老信息系统的共享,也包括积极推进产业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
推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完善支持政策,包括完善各环节的价格政策、加大包括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商业保险在内的保险支持、盘活土地资源、落实多方面的财税支持四项重点任务。多渠道引才育才,则提出了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引导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壮大失能照护服务队伍等三项重点任务。
为确保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指导意见》在最后的强化服务监管部分提出了加强行业监管、落实传染病防控和安全生产责任两项重点任务。加强行业监管,主要通过将医养结合服务纳入考核内容,以考核确保持续优化。落实传染病防控和安全生产责任,则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经验,对如何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风险防控提出了具体措施,并对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也做了具体要求。
围绕上述六方面提出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为推动医养结合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详实可操作的抓手,方向明确、重点清晰、措施完整,《指导意见》的出台,将引领我国医养结合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冯文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专家解读之三:《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打通堵点以推动医养结合工作高质量发展
专家解读之三:《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打通堵点以推动医养结合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7-29 来源:光明日报
近年来,我国医养结合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机构数量稳步提升,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监督管理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显著增强。
“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速,老年人口队列更替、常态化疫情防控等诸多因素对医养结合工作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基本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需求如何得到有效满足?如何千方百计扩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补齐供给不足的短板?如何进一步有效激发医疗卫生、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和效率?如何进一步强化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统筹,压实各地区、各部门的责任,形成风险递次共担、工作有效衔接的机制?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多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在全面总结医养结合工作成绩和地方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适应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指导意见》从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推动机构深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优化服务衔接、完善支持政策、多渠道引才育才、强化服务监管等6大方面提出了15条具体措施,坚持了问题导向,突出了工作重点,旨在破解痛点、打通堵点。
一是贯彻了新发展理念。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正处在新旧体制的转型期,要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需要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医养结合工作要按照重点解决医养结合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千方百计扩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多措并举调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等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多渠道、多方式强化人才培养培训,多层次、多维度实现医养结合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
二是坚持了全面辩证。实现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面努力,既要扩大社会力量办医,充分调动民营医疗机构的积极性,发挥其机制灵活的优势,扩大医养结合服务的增量资源供给;也要给公立医疗机构松绑,充分调动公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盘活存量医养结合资源。二者不可偏废,过于强调任何一方面,比如认为公立医疗机构无法从根本上、从体制上解决激励问题,或者认为民营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难以落实责任、实现有效监管,都有失偏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医养结合服务资源不足的矛盾还将长期存在,随着大数据的运用,政府对包括民营医疗机构、智慧医养服务等新兴业态的监管能力和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因此,只有全面地理解当前医养结合工作面临的形势,辩证地把握医养结合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才能找到既治本又治标的策略。
三是坚持了改革创新。《指导意见》针对一些长期以来不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提出了实实在在的解决办法。比如,在解决签约公立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单位)提供服务积极性不足、“有签约、无服务”的问题上,着眼于解决“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既给其压力也给予其动力。完善价格政策,采取“医药服务价格+上门服务费”的方式收费,提高居家上门医疗服务水平;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考核分配时,向完成居家医疗服务、医养结合签约等服务较好的医务人员倾斜等。在人才培养上,坚持长短期结合,既提出支持退休返聘且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下沉一线提供服务,也提出鼓励高等院校增设健康和养老相关专业和课程等措施,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如何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我认为需要着力把握好以下方面:
一要坚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医养结合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老年人口队列更替,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将进一步多元化、多样化,一方面需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财力水平,量力而行将一些共性的基本需求逐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通过政策支持普遍性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医养结合需求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发展健康产业加以解决。各地在政策执行中,要结合本地实际,在全面落实政策基础上,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找准发力点和优先时序,尽快让人民群众能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同时,适度超前、系统谋划,形成层层递进的格局。
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老年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大,要突出引导创变、激发动能。各地区、各部门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时,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在地化的”资源条件转换为发展的有利条件,只有初始动能激活了,才可能实现“上下联动”。要灵活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在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在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等,由于老年人支付能力相对较强,医疗资源也相对丰富,可更多采用市场化机制,使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在签约模式下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将医养结合落地、落细、落实。在一些养老服务市场发育不成熟,医疗卫生资源条件较差的地区,要强化地方政府的主导责任,夯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三要坚持试点先行、不断探索。多年来,我国在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中陆续开展了诸多试点示范,形成了以“试点先行——推广应用”为特征的“上下联动”政策实施机制。2022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地方在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时,可以结合地方具体情况,以试点示范为抓手,积极探索创新。比如,鼓励医养结合企业、市场主体的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发挥国有企业在盘活现有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资源整合重组中的作用。再比如,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过程中,探索制定老年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方面的服务目录、定价标准、报销比例等,建立与长期照护需求相适应的医养结合服务制度,并以试点示范为抓手,不断总结经验,为国家层面制定新的政策提供实践基础。
(黄石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老年学研究所教授)
专家解读之二:《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以建设高质量居家社区医养结合体系
专家解读之二:《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以建设高质量居家社区医养结合体系
发布时间: 2022-07-29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立足解决医养结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指导意见》的出台必将为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一、《指导意见》是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聚焦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目标。截至2021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2%。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21亿。《指导意见》聚焦“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要求,结合我国老龄人口特点、家庭发展趋势,基层社会建设新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一揽子举措。
(二)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性强。《指导意见》针对当前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推动机构深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优化服务衔接、完善支持政策、多渠道引才育才、强化服务监管等一揽子对策建议,包括积极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实现医疗养老资源共享、发挥信息化作用;完善价格机制、加大保险支持、盘活土地资源、落实财税优惠、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引导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壮大失能护理人员队伍,以及加强行业监管等。
二、建设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推进居家社区医养结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指导意见》在第一部分就明确提出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这表明《指导意见》立足于中国实际,将居家社区医养结合工作放到了重要位置。建设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推进居家社区医养结合工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符合我国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有机结合,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家庭社区医养整体性服务建设,一方面,能够使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中与家人、邻里交往交流交融,与老邻居、老朋友守望相助、放松心情、便利生活;另一方面,把医疗保障纳入家庭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可以使老年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便利老年人及其家庭。
(二)对构建中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意义深远。在新发展阶段上挖掘家庭社区的价值,对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意义重大。纵观历史,家庭和社区是养老的基本场所。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谈到几百年前的情景时说,“200年之前,社会任务在所有的社会中都是由地方上的共同体来完成的,当然主要是由家庭来完成的。”他在这里讲的“共同体”就是家庭、社区。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谈到乡土社会时也说到:“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这里,费孝通道出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家庭的物质生产、公共服务职能。新发展阶段,政府在负责制度设计和各种保障的基础上,基于中国传统和文化,探索和完善以家庭社区为基础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意义深远。
(三)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是新形势下社会建设的具体探索。新发展阶段,基层社会建设成为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推动基层社会建设就是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物质的和精神的,不仅通过基层行政组织的制度安排,也通过完善基层居民的社会互动机制,完善基层公共空间、社会空间,使基层居民在互动合作中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过上自己需要的生活,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人生价值,使老年人需求在其中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安度晚年。
三、建设居家社区医养结合社会支持系统的路径
《指导意见》对医养结合服务提出了价格、保险、土地、财税、信息化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提出通过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等方式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这充分说明,《指导意见》旨在通过进一步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推进医养结合。我认为各地在落实《指导意见》,建设居家社区医养结合社会支持系统时,可通过以下路径来统筹推进。
(一)居家社区医养结合要分类施策。以社区为单位对现有家庭结构、家庭关系进行分析、分类,社区要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细看哪些家庭适合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模式,具体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综合考虑每个家庭的结构、子女状况、老年人身体状况等,分类施策;加强家庭建设,培育家庭关系,建立家庭的强有力支持。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当然更好,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需要与子女加强交流,可通过住房制度改革、社区安排,尽可能使子女与老年人居住得近一些,不断提高他们生活的便利性。
(二)居家社区医养结合要求建设强大的社区。社区是基层人民生活共同体。社区建设既要完善居委会和物业组织职能,提高它们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更要在居委会和物业支持下加强邻里关系建设,这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也是公共活动的基础。从医疗和养老结合角度看,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积极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求,合理布局便利老年人就医的专科医院,布局好社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相应的饮食、餐饮、居住、交流等基础设施。
(三)居家社区医养结合可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等统筹推进。老年人居住的社区一般都是老旧小区,必须加快实施居民广泛参与前提下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不断完善小区环境和功能,推动老旧小区实现居住环境美化更新。近年来,不少地方持续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因地制宜将城市中的一些闲置空间打造成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口袋公园”,拓展老年人休闲空间,提升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基层政府要把保持基层公共空间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坚决杜绝重建设、轻管理的传统社区治理模式。
(四)居家社区医养结合要关心老年人互联网使用问题。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占网民整体的比例达11.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互联网普及率达43.2%。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缩小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提升老年人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解决好那些因种种原因不能接近数字技术的老年人面临的困难。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老年人网络沉迷,甚至游戏沉迷问题。
(五)居家社区医养结合要解决好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跟踪、创新问题。目前,社区服务和治理数据、信息、智能平台前期的开发主要依托第三方完成。现实情况是,一旦第三方交付使用网络平台给基层,后期使用、维护、更新、创新就会面临技术困难等问题,包括数据采集、上传、汇总,以及适应新形势的项目开发等。从长远发展考虑,推进社区数字化势在必行,这需要在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基层运作中树立超前意识,把培养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提上议程。要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熟悉老年人工作、熟知社会心理的基层干部,督促他们深入老年人生活,走家串户,入百家门,知百家情,办百家事,与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居民同甘共苦,真正使居家社区医养结合社会支持系统建设和完善起来,把各项政策落实落地。
(丁元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